配资专业股票配资门户隋朝是从公元581年杨坚建立开始
【引言】
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统一王朝,它的创立者杨坚,在北周的基础上,先是平定了南方的陈朝,然后又往北打败突厥,收回了失去的土地,让华夏地区结束了从东晋以来长达几百年的分裂状态,重新实现了统一。
就像秦朝那样,隋朝也是个虽然时间短但非常强大的王朝。
隋朝是从公元581年杨坚建立开始,到公元618年结束,总共只存在了37年,就像天边一闪而过的流星,在中国历史上很快就消失了。
隋朝虽然只统治了几十年时间,但在这段时间里积累了大量财富,让后人一直赞叹不已,算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别的存在。
【一、国富财丰的大隋,粮食储备震惊世人】
隋朝的建立者隋文帝杨坚,在打下隋朝江山后,把全国统一了起来,结束了华夏长达几百年的混乱局面。
他看到以前因为混乱,老百姓生活困苦,所以就下定决心进行了一系列改革,努力发展生产,让经济重新好起来。
经过好多年的恢复和发展,到了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当上皇帝那会儿,经济好到了极点,国家也变得特别有钱。
隋朝到底有多富裕,宋朝的历史学家马端临在《文献通考》里是这样讲的:
古往今来,要说哪个国家最富有,那隋朝肯定算一个。
要是提起历史上哪个王朝最有钱,宋朝肯定榜上有名,但生活在宋朝的马端临却说了这样的话,由此可见隋朝也是富得流油。
财富的象征简单来说就是拥有很多生产资料,也就是说,东西多得是,啥都不缺。
隋朝那时候粮食储备特别多,唐朝的历史学家杜佑在他的书《通典》里说了这事儿。
隋朝那时候,粮食储备多得惊人,有的仓库堆满了上千万石的米粟,少的也有好几百万石。而且,全国各地的义仓也都装得满满的。
这些堆积如山的储备粮食,既是国家用来稳定市场供需、避免粮食价格上涨影响百姓生活的重要物资,也是用来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的“救命稻草”。
碰到大灾难时,朝廷就会打开粮仓帮忙救灾,就像《隋书·食货志》里写的那样。
隋文帝开皇三年那时候,老百姓过了好久的太平日子,就算碰到几次水灾旱灾,人口还是一年比一年多。各州运送物资,每年从河南的潼关、河北的蒲坂出发,一直到京城,路上络绎不绝,连着好几个月,白天黑夜都没断过。
可老百姓的这点儿花销根本不算啥,《隋书·食货志》里头也说啦:
公元617年,隋朝快灭亡时,农民起义闹得凶。瓦岗军打下了洛口仓,打开仓库让老百姓随便拿粮食。结果,来领粮食的饿肚子的人们,排的队伍连续几天几夜都没断过。
就算是用来养活军队、救济灾民或是其他各种开销,粮仓里的粮食也用不完。
另外,在长安、洛阳和太原这些地方,仓库里也囤着好几千万匹的布和绸缎呢。
隋朝那时候建的粮仓,就算打仗用掉了一些,但到了唐朝开始的时候,里面还是存着好多粮食,足够唐朝节省着用上好几十年了。
《贞观政要》这本书里写着:
算算全国的储备粮食,足够用上五六十年了。
隋朝因为有这么多财富,所以才能打得起那么多仗。这让隋炀帝有机会炫耀武力,远征林邑,亲自攻打吐谷浑,还多次出动上百万大军攻打高丽。此外,他还依靠这些财富修建皇城、开凿运河,并且连续多年外出巡游,尽享奢华。
但就算这么挥霍无度,也没能把家底儿给败光,由此可见隋朝得多有钱啊!
【二、隋代国富之局,文帝一生勤俭累积】
在以前的皇帝说了算的社会里,一个国家是不是强大繁荣,很多时候就看皇帝等少数几个人怎么样。简单点说,皇帝厉害,国家就强盛;皇帝不行,国家就衰败。
所以,说起隋朝为啥那么富裕,好多朝代的人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,其中大家最认可的就是隋文帝治理国家有方,勤俭节约让国家变富了。
马端临在《文献通考》这本书里说:
汉朝和隋朝的两位皇帝都通过自己节俭的生活让国家变得富裕。
他把隋文帝和汉朝里最节俭又聪明的汉文帝放在一起来说,觉得这就是隋朝变得富裕的原因。
在古代,大家主要靠自然环境生活,农业是最重要的行业。所以,历朝历代的政府都很看重农业,把发展农业当作头等大事。
隋朝一建立,隋文帝就继续用了以前的均田制,给成年的男人分了80亩露田,女人40亩。而且,男人还能再多得20亩地,这20亩是他们自己的,能传给后代,叫永业田。就连家里的奴婢,分到的田地也和普通人一样多。
均田制的实施,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发展,让自汉末乱世起就遭受重创的社会经济得以复苏。
而且,隋文帝还实施了低税少劳役的政策,让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些。
隋朝刚统一那会儿,为了让南方的老百姓安心归顺,隋文帝就决定“免了他们那一年的田租和税……还不断减轻劳役和赋税”。接着,他又一直推行着减轻百姓负担的政策。
隋朝在税收方面采用了比较轻的“输籍定税法”,就像杜佑在《通典·食货》里写的那样。
高熲看到人口流失和社会动荡的问题,提出了整理户籍的办法……隋朝的繁荣,其实就源于这个办法。
输籍法呢,就是定个合理的税,不让地方官随便多收。
隋朝建立时,规定成年男子要交的粮食税是三石,这比之前的北周少了两石,所以说,隋朝时的赋税在各个朝代里算是比较低的。
关于劳役制度,《隋书·食货志》里有这样的记录:
开皇十年的五月,因为国家太平无事,皇帝决定进一步减轻百姓的劳役和赋税。凡是年满五十岁的百姓,就可以通过交纳一定的费用来免除劳役。
隋文帝进一步减少了老百姓的劳役负担,还让50岁及以上的老人免去了交税和服劳役的义务。
在隋朝之前的北齐时期,收税的年龄是从18岁一直到66岁,那时候,人们哪怕到了66岁这么高的年纪,还是得服劳役。
另外,隋朝把男人开始服劳役的年龄往后挪了挪,服劳役的时间也跟着缩短了,这在《隋书》里是有记载的。
开始规定军人到二十一岁就算成年,每年原先要服役十二次的改为只服役二十天。
把男人服劳役的年龄延后到21岁,并且每年只需服役20天,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很少见。
老百姓交的税少了,生活就有了保障,服劳役的时间短了,也就能腾出更多时间来搞生产了。
这些做法既能保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,又减少了政府对生产的过多插手,给老百姓创造了一个稳定又宽松的生产条件,好让大家能够安心恢复和发展生活。
隋文帝在个人生活方面非常节省,《隋书》里有这样的记载:
皇上自己过着节俭的生活,后宫嫔妃都穿着洗过的旧衣服……除了宴席,平时吃的菜里也就只有一块肉。
隋文帝平时穿衣吃饭都很简朴,不追求豪华。另外,他也不怎么爱搞娱乐活动,甚至还主动把娱乐活动给停了。
《(隋)高祖本纪》里说了要“禁止各种杂耍娱乐”,并且还发了一道命令,规定“不能进贡狗马、器具、玩物和美食”。
他对下面的官员要求很严,特别强调要为人清廉正直,不能有任何奢侈浪费的行为和现象。
就连他的儿子,大皇子杨勇,要是喜欢穿那些华丽装饰的盔甲衣服,隋文帝也会毫不留情地批评他,并告诫说:
看看以前的那些皇帝,没有一个因为奢侈享乐而把江山坐得长久的。
就是说,上面的人喜欢什么,下面的人就会跟着学。隋文帝自己就很节俭,他这样做,让百官也都变得节俭起来。《隋书·食货志》里写到他“亲自带头节俭,对待府中的仆人也十分朴素”。
所以,隋文帝自己节俭,减轻劳役,仓库粮食满满,法律得到执行,有品德的人都过得开心,老百姓也都安心做自己的工作。
隋朝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逐渐壮大,变得越来越富足,以至于到了“炀帝登上皇位时,人口增多,国库满满当当”的地步。
【三、国富而速亡,传统小农经济脆弱】
隋朝那时候那么有钱,老百姓压力也不大,咋就这么快就没了呢?
在皇帝一个人说了算的时代,国家有钱不代表老百姓也有钱。
在农业社会里,大家都是靠天吃饭,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。男人们种田,女人们织布,这样的生活简单又封闭,让老百姓只能被牢牢绑在土地上。
他们靠自家的小块田地种地生活,但挣的钱常常被上面的地主拿走,很难攒下自己的家底。
虽然隋朝采取了减轻赋税等政策措施,但说到底,隋朝还是没能摆脱专制皇权时代的那些限制,国家看似富裕,其实主要是上层地主积累财富造成的。
小农户经济像金字塔一样稳固了基础,众多小农户的财富一点点汇聚到上层,导致了隋朝时期看似国家富裕、实则百姓贫穷的假象。
古代的小农户经济,由于都是各家各户自己忙活,遇到像天灾人祸这样的意外情况,抵抗能力非常差。
古时候,因为生产方式不先进,贫富差距特别大,有钱人越来越富,穷人越来越穷,这样很容易让统治者坐不稳江山。就像隋炀帝三次攻打高丽都没成功,对老百姓打击特别大,隋朝因此就变得乱七八糟,动荡不安了。
隋朝最终只存在了37年就匆匆落幕,尽管有着堆积得像山一样的粮食、布匹等财物,但也没能阻止它走向灭亡。
碰到这种情况,明朝末年到清朝初期的大思想家王夫之,在他的《读通鉴论》里面说过:
把钱财和金银都集中在统治者手里,老百姓就会变穷,国家就会陷入危险;要是把粮食都囤在统治者那里,老百姓就得挨饿,国家很快就会灭亡。
国家把钱都集中到自己手里,老百姓就没啥钱了,这让隋朝变得很虚弱。一旦碰到点动乱或者打击,隋朝就扛不住了,很容易就垮了。
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,就是一个国家要想真正强大富裕,必须得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,打下坚实的国家基础,这样才能确保统治稳固如山,不管遇到什么风浪和冲击都能挺得住,让国家一直强大下去。
【结语】
说起隋朝国家富裕,史书上是应有尽有,但说到隋朝百姓富不富裕,却没找到一本书提到过。
隋朝曾是个富庶强大的国家,受到历史学家的高度赞扬,但令人惊讶的是,它仅仅存在了三十七年就迅速灭亡了,这些事儿真值得我们好好琢磨琢磨。
如果一个社会的财富分配太不均匀,甚至失衡,那这里面的问题和风险可大了去了。
王夫之在《读通鉴论》这本书里讲道:
对国家伤害最大的,莫过于把财富都集中到皇帝手里。
参考的书目或资料:
《北朝史》
《隋朝历史记录》
《资治通鉴》这本书,讲的是从古到今的重要历史事儿。
瑞和网-上海杠杆配资-专业配资炒股网-配资专业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中国正规的股票杠杆平台该基金近3天主力资金加速流出
- 下一篇:没有了